据《新闻晚报》报道,“9·27”列车追尾事件为申城的轨交运营安全敲响警钟,政府相关部门和运营企业如何在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上“加力加速”,进展如何? 今天上午,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本市轨道交通安全情况的汇报,给出一份较为完整的答卷和进程表。市交港局局长孙建平在报告中透露,沪上既有线运营安全性评价预计今年5月底前出评估报告。“9·27”后,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门排查出设计运营安全与可靠性的问题和隐患共98项,现已完成整改64项,尤其对海伦路区间沉降等重点项目实施整治逐项消缺。 既有线路安全吗? 上海将出安全性评价标准 “本市轨道交通进入由大规模建设为主向运营管理为主转型、由单一线路运行向网络化运行转型的新阶段。”孙建平坦言,“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情况复杂、管理人员紧缺和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与轨道交通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给轨道交通加强安全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带来严峻挑战。尤其是去年‘9·27’事故的发生再次告诫我们,要进一步面对网络化管理转型期的各种挑战,努力确保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平稳有序。” 今年上半年,本市开展既有线运营安全性评价,并由第三方评估。组织境内外专家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的制度管理、设备设施、人员乘客和周围环境四大基本系统查找运营安全管理中的隐患,提出针对性、近远期的整改内容和实施对策措施。目前,各专家小组已进驻运营企业开展高层访谈、资料审核、现场踏勘,预计今年5月底前出评估报告。 市交港局根据《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今年计划完成1号线评价工作。目前,市质监局已将本市轨交既有线路运营安全性评价地方标准立项,下一步,将在轨交安全评价工作基础上,及时总结或开展后评估,力争2013年上半年制定该地方标准,形成既有线运营安全性评价良性循环及长效工作机制。 如何吸取“9·27”教训? 查出98项隐患问题逐项整治 市交通管理部门会同运营企业全力推进“9·27”等相关问题的整改。为了加强运行设施隐患排查整改,突出以行车作业为重点,先后开展5轮全网集中专项隐患排查活动,排查出98项问题和隐患,尤其对海伦路区间沉降等重点项目实施整治逐项消缺,现已整改64项。同时针对“9·27”事故开展安全管理薄弱环节专项分析整改。 据透露,市交港局已起草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轨道交通管理的意见(代拟稿)》,全面提出了加强轨交管理的工作意见,其中,重点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监管职责。 轨道交通路网应急处置能力也亟待全面提升。将完善“1+17”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公安、消防、交通、卫生和地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在应急信息发布系统上创新,今年3月1日起,为市民递送最新运营情况的上海地铁电视(广播)直播,也首度进入轨交移动电视平台,在全网络所有车站和车厢显示屏上与乘客见面。 怎么应对地铁信号故障? 对非正常行车等难点“攻关” 目前,运营企业根据网络化运营特点,新增和完善了网络级规章制度58个;突出强化非正常行车管理的规定,梳理了9种非正常行车环境并形成对策措施。对于频频发生故障的车载信号,已成立行车安全对策办公室和车载对策办公室,对非正常行车、车载信号等突出难点开展对策研究。 一系列加强运营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正在技术攻关。围绕“不追尾、不撞车、不发生踩踏事件”三条底线,正在开展车站ATS系统自动记点技术、开发应用列车接近预警技术、现代化维护检修和检测设备技术等。 代表建议:职工普遍太年轻,应加强培训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作为今年市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的重点项目之一,30多位市人大代表日前对轨交车站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措施执行情况开展明察暗访。 调研发现,部分客流集聚的站台未设置栏杆、屏蔽门等隔离设施,存在因人员拥挤造成安全事故的隐患,一部分车厢、屏蔽门编号多样化,出口表示顺序比较混乱,乘客难以辨识,不利于疏散。 调研还发现,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导致有的岗位、工种同时出现人员培训跟不上、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目前轨交行业职工年纪较轻,一线人员中42%工作不满3年,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精、应急能力不强,遇到突发事件容易忙乱,难以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需要加强员工培训力度。
|
前一篇: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后一篇: 青岛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逾20万人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