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服务业怎样挑大梁?
编者按
2010年6月14日~10月12日,产业市场部策划采写的环境服务业系列专题陆续见报,前后刊登6篇相关报道,在媒体中首次围绕环境综合服务业展开全方位深入报道,观点较具前瞻性和专业性,引起了业内外的关注。如今,环境服务业有望成为国家扶持的现代服务业重要内容,我们在感到高兴的同时,将继续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和产业的发展,也希望读者能够参与到这场环保产业转型的大讨论中。
◆中国环境报 记者 陈湘静
自己做饭、请保姆做饭、去餐馆吃饭,这其中的差别不只是味道,而是需求、供给方的变化带来的服务业态变化。如今,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环保产业,也同样要经历这样的市场化过程。
自己做饭、请保姆做饭、去餐馆吃饭,这其中的差别不只是味道,而是需求、供给方的变化带来的服务业态变化。如今,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环保产业,也同样要经历这样的市场化过程。
在“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而环境服务业也有望纳入其中。据悉,环境保护部牵头编写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广泛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个全新的环境服务业态——合同环境服务有望获得重点支持。
①合同环境服务要当领头羊
以实现一定环境效果为目标,整合加强环保产业各环节,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经验,业界提出了合同环境服务或称合同减排服务的概念,即用户只有获得了既定的环境效果,才付费给治理企业。这个想法也在《规划》草稿中得到了体现,有关部门拟在环保领域引入合同环境服务,购买者将包括排污企业和政府。其中,政府采购环境服务将是最大的亮点。
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是18个领域之一。对于环保产业而言,以合同环境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态如果得到发展,意义则更为深远。“有利于引导环保产业由制造、工程向服务业转型。”
“以合同环境服务为代表的环境综合服务业以环境服务总包为出口,可涵盖咨询、运营、工程、装备制造、投融资等各个产业单元,可以说是在已有产业环节上的超级综合。而它的出现,将有希望整合零散、虚弱的产业环节。”此前,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就明确指出,目前,环保产业中各服务环节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从个体看都不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只有对环境效果负责的综合环境服务形态,才最能体现现代服务特征,才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然,环境综合服务并非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全部内涵。傅涛说,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应有3条主线,除了综合服务业,还要不断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并对既有市场进行规范。“环境服务各环节的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是对综合服务业态的重要支撑,也将对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基础。”
他所指扩展新的市场领域,是伴随各项环境职能外部化的进程而发展的。以前由相关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如环境监测、监理,环境审计,环境规划,环评,事实上都能够以外包的形式实现市场化,而相关的产业将迅速得到发展,环境服务业的“疆土“也随之不断扩展。
而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环境服务环节,则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比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特许经营制度,工业废水治理的设施运营要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②环境服务怎样打开市场?
完善评估标准,才能有效计费;允许财政资金采购环境服务将迅速刺激需求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环保产业中各环节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有所提高。“基本具备支撑服务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环境服务或者说环保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真正要打开相关市场,加快业态转型,还需要一系列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政策、法律、财税、金融体系的完善。”傅涛说。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环保产业中各环节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有所提高。“基本具备支撑服务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环境服务或者说环保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真正要打开相关市场,加快业态转型,还需要一系列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政策、法律、财税、金融体系的完善。”傅涛说。
他总结为五大产业支撑体系。首先是得有标准。针对环境效果的前期后期评估是环境服务计费、付费的基础。没有科学合理完善的标准,针对环境效果的计费付费就无法完成。标准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当务之急。
其次,要允许财政资金采购环境服务。目前各级财政只允许采购环保工程和设备,还不支持采购环境服务。而作为环境服务最大的采购商,地方政府如果无法动用财政经费购买环境服务,将是合同环境服务开展的最大障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沟通和探索,需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措施。”
傅涛参与了《规划》征求意见的工作,他最强调的也是这一点。“治理修复河流湖泊,取得的是社会效益,受益主体很广泛,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因此,这项工作必须通过政府代表公众实施,财政承担环境治理、改善的费用是非常合理的。如果允许财政经费采购环境服务,这会迅速打开市场,对于产业的意义是非常核心的。”
以往,国家对产业的思路往往是要扶持哪个产业,就大笔给产业投钱。但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对于有些产业而言,投给供给方,不如奖给需求方,对打开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鼓励作用可能更强大。如果国家对环境服务业提供扶持经费,傅涛的观点是最好能够补贴用户。“对于工业排污客户而言,同样可以实现政府采购环境服务,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对工业用户进行补贴。需求的打开对产业、市场的刺激将十分直接。”
培育产业主体和服务平台也是支撑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水、固废领域,一些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条件。国家应给予明确支持,鼓励转型。傅涛说,建立一个服务于环境服务业供需双方的平台也非常重要。其中,信息、咨询、法律、金融、科技、人才等各项工作都不可或缺。
据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计划,拟选定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多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由于合同环境服务外部性强,不能像合同能源管理那样以能源为计量单位,如何确定受益主体、量化计费标准、完善日后评估,都是试点有待解决的问题。”傅涛说。
③如何成为环境服务商?
需要集成能力、融资能力、政策风险控制能力
“河湖治理要实现既定的环境效果,还要保持这个效果。针对这个明确的产出,合同环境服务提供商必须考虑工程、设备、资金、人员的问题,治理效果的持续性问题。”在回答“企业如何加快转型”的问题时,傅涛指出,一个企业要扮演好合同环境服务的提供者至少要具备3个条件,首当其冲就是超强的技术集成能力。
“河湖治理要实现既定的环境效果,还要保持这个效果。针对这个明确的产出,合同环境服务提供商必须考虑工程、设备、资金、人员的问题,治理效果的持续性问题。”在回答“企业如何加快转型”的问题时,傅涛指出,一个企业要扮演好合同环境服务的提供者至少要具备3个条件,首当其冲就是超强的技术集成能力。
“企业要能够帮助用户做出综合性的判断。比如治理河流,以前地方政府分头规划,然后决定要投多少钱清污,投多少钱建截污干管、建污水处理厂。现在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必须尽可能地优化整体方案,在确保效果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效率。企业集成能力越强,方案越优化,利润空间就越大。这个能力是决定性的。”
在合同环境服务的模式下,环保企业是先治理修复、取得环境效果后才能获得付费。对此,一方面,企业要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这也是构成现代诸多成功商业模式的重要因素。企业要能够围绕治理项目在市场上成功融资,然后通过专业服务获得回报。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用户企业将一次性的治理修复投资变成了长期的服务合同,其短期资金压力相应减轻,但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其相关风险的增大是不容忽视的。BOT模式的推行过程中就遇到了地方政府违约等问题。
“企业必须有掌控风险的能力。”对此,傅涛指出,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下,各方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风险得到合理控制,如此才能带动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相关企业要有能力参与到商业模式的完善中来,参与到相关政策环境的建设中来。
观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合同环境服务的关键在于建立契约并实现双赢。很多环境改善项目能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有的是政府补贴,有的是产效提高等。比如火电厂发电时会排放二氧化硫,政府为鼓励火电厂脱硫,会给其电价上浮0.015元/度的补贴。这些收益可由合同环境服务的契约双方分享,购买服务的企业可以前期直接付费,亦可后期以收益分成来付费。
合同环境服务在国际上很流行,但我国做得很不够。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环境服务商负责前期投入,节能或治污,然后跟合同另一方共享环境改善带来的收益。而我国由于做环境服务的企业一般较小,尚未建立足够高的信誉,往往得不到企业的信任,企业不愿意向其购买服务。此外,当企业缺乏前期投入资金时,这些小服务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又缺乏融资渠道,而不能垫付。另一方面,有实力、有信誉做环境服务的国内企业,大多是国企,他们往往不屑于做这个,因为零散,利润对国企来说不够高。
链接
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服务业占环保产业的比例通常在50%以上。这个比重的增大被视为环保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而据统计,2008年,在我国环保产业4800亿元的产值中,环境服务业产值约1100亿元,所占比重为22.9%。可以说,我国环保产业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由环境设施建设带动的设备制造和工程在产业中占主导位置。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预计,到2015年,整个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其中,污水、固废与脱硫脱硝的建设投资和运营投资将持平,都达到5000亿元。
[相关报道]政府为什么要采购环境服务?
让投资更有效率,让污染治理效果更长效持续
◆中国环境报 记者 陈湘静
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到氨氮、氮氧化物等多项指标的控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在不断发展充实。而最终,环保工作必将发展到以实现一定的环境效果、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相应地,环境管理的思路也将从单点、单因子转向对环境质量改善等综合目标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给环保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是业内对发展环境服务业特别是环境综合服务业形成共识的原因。
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到氨氮、氮氧化物等多项指标的控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在不断发展充实。而最终,环保工作必将发展到以实现一定的环境效果、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相应地,环境管理的思路也将从单点、单因子转向对环境质量改善等综合目标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给环保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是业内对发展环境服务业特别是环境综合服务业形成共识的原因。
“宏观环境需要环保产业的转型。”傅涛说,以合同环境服务为代表的综合服务业发展是大势所趋。这个观点正开始得到政策部门的认同。“目前分散的环保产业各环节只能服务于单项指标,传统的产业模式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需求。只有综合环境服务直接面向环境效果,环保产业业态向综合服务业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
地方政府采购专业环境服务有着现实的需求。一方面,政府在综合协调上的优势并不代表在污染治理方面的专业性,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再将治理的需求进行简单分解已经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不针对环境效果进行投资,没有敢于对环境效果负责的提供商,那么极容易出现环保投入的不经济、投资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花冤枉钱的现象。
以往的经验并不缺乏这样的实例。“政府只采购工程,那么工程完成就得付钱给企业,有没有效果,效果能不能持续,企业都用不着负责。”同样是5亿元的治理预算,用于采购工程和采购服务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在工程思路下,设备该不该买,清淤是不是该做,都没有系统考虑,完成投资就是完成任务。而购买服务则是实打实要看效果,是为环境效果付费。两者的花费可能并无差别,但后者取得的效果将是明确而持续的。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