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历届EHS法规峰会
点击查看更多

EHS 新闻

EHS News
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EHS 动态 > 企业新闻 > 崇明——近在咫尺的“地球之肾”

崇明——近在咫尺的“地球之肾”

2011-2-28 15:38 | 发布者: acai | 查看: 2792 | 评论: 0
摘要:《拉姆萨公约》是湿地保护领域的首要国际公约,也是第一个保护单一生态系统的国际公约。公约对湿地保护的规定主要是:设立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合理利用湿地;缔约国的通知义务;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协商与合作等。
崇明——近在咫尺的“地球之肾”

      《拉姆萨公约》是湿地保护领域的首要国际公约,也是第一个保护单一生态系统的国际公约。公约对湿地保护的规定主要是:设立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合理利用湿地;缔约国的通知义务;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协商与合作等。上海崇明的东滩湿地在2002年被列入了《拉姆萨公约》下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里是国际著名的候鸟亚太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地,每年有108种、数百万只湿地鸟类在此育肥、越冬和中转……而这些字面上的抽象概念,在我们踏上崇明之后,才真正领会到它们的魅力。

东滩的日出,西沙的日落

  “东滩的日出,西沙的日落。”几乎每个当地人都这样告诉我们。东滩湿地位于崇明的东面,太阳抹红了地平线,染在无边无际的芦苇上,这便是一天的开始。而到了傍晚,太阳又从岛西边的西沙湿地落下,把最后一束光悄无声息地从芦苇上带走,消失在无痕的江面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地人看惯了这些美景,觉得不甚稀奇,而我们却对在浩渺的芦苇荡间行走,看着同伴消失在芦苇夹道里感到新奇,对芦苇荡里那优雅的白鹭的飞行姿态感到心怡。

  地球,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为自己创造了完备的生态系统——森林、海洋与湿地。森林、海洋的作用已被人们所熟悉,但是对于湿地,却知之甚少。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所以湿地有着另一个美妙的名字——“地球之肾”。

  五月是东滩和西沙的好时节,成片的芦苇这时候已经长成了当地人所说的——芦青,这很容易令人想起“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浪漫来。而到了秋天,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说:那是另一个赏景的好时候,随着西风渐起、北雁南归,芦青也褪下了它的绿色盛装,杆身叶片呈现出金黄色,顶梢处是放白的芦花,这时,我们崇明岛人又将它喊作芦柴。

  TIPS 建议行程方式:头天傍晚到东滩湿地公园,夜宿帐篷,夏日的晚上这里伸手便能触摸到城市里久违了的萤火虫。伴着鸟儿的鸣啼声等待晨曦升起的那一刻,会变成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上午可游览整个东滩湿地,下午再前往西沙湿地,一边游览,一边等待日落。

崇明东滩湿地——候鸟天堂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在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它是由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沉积而成,是长江口地区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其南北狭,东西宽,区内潮沟密布,高、中、低潮滩分带十分明显,是亚太地区迁徙水鸟的重要通道。

  保护区区域面积为241.55平方公里,约占上海市湿地总面积的7.8%,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三个部分。崇明东滩属亚热带气候,是东亚季风盛行地区,年平均温度15.3℃,冬季因三面受水面热效应的影响,气温要比崇明岛的西部高出1℃,水域不冻结,非常有利于水禽越冬,所以它成为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水禽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也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研究河口科学问题的理想场所。

  保护区处于海洋,河流,陆地,岛屿的交汇地带,生物多样性极为复杂与独特,尽管滩涂植被比较简单,主要有芦苇,藨草和海三菱藨草组成,但由于生产量大,在滩涂淤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为其他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养育着上海地区70%-80%的物种。目前,崇明东滩已记录到的鸟类有17目50科290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20种;列入中日、中澳政府间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定的鸟类分别为156种和54种;超过世界种群数量1%的涉禽种类至少有12种。每年在崇明东滩过境中转和越冬的水鸟总量逾百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白尾海雕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5种,如黑脸琵鹭,小天鹅,灰鹤,鸳鸯,小杓鹬,小青脚鹬等。在崇明东滩主要有四种类型的鸟群,它们分别是鸻鹬类,雁鸭类,鹤类群和鸥类群。

  根据10余年的调查,尤其是1996-1998年连续三年北迁涉禽和越冬水禽调查表明,崇明东滩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同时崇明东滩又是白头鹤,小天鹅等珍稀水禽的重要越冬地,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头鹤已连续十余年选择崇明东滩作为越冬地,数量达到130余只。

崇明东滩还是多种生物周年性溯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经通道,在现有的10种兽类、73种鱼类和31种甲壳类当中,许多重要种类,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暨豚和中华鲟、经济特产种类大闸蟹和素有“软黄金”之称的鳗苗等,还有如泥螺,日本沼虾,海瓜子,等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的经济动物,它们的重要生活史,如觅食、繁殖、幼体育肥等都依赖这一特殊水域。崇明东滩现已查明的物种还包括两栖爬行动物16种、软体动物21种、环节动物13种、昆虫73种。

  电话:021—59471413 021—59472291

  传真:021—59471556-653 021—59470418

  网址:www.dongtan.cn

  电子信箱:zhukaimin@dongtan.cn

  地址:上海崇明东旺大道 邮编:202183

  联系人:朱先生 杨小姐

  保护区大事记:

  1992年,国务院10部委制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崇明东滩列入优先保护序列;

  1998年,保护区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1999年4月正式设立保护区管理处,现隶属于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市林业局);

  1999年7月,崇明东滩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接纳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涉禽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

  2002年1月,保护区及毗邻的84平方公里人工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11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全国的12个“中国鸟类之乡”中,崇明荣获“白头鹤之乡”之美誉。

  2006年10月,由国家林业局授牌,列入全国首批51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崇明西沙湿地

  西沙湿地公园于2005年9月19日成立,位于崇明岛西南端,绿华镇桃源水乡与明珠湖大堤外侧,总面积4500亩。它是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纪念碑所在地,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还是上海市科委立项的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湿地的地质遗迹和景观主要有“河口潮滩地貌地质遗迹”、“湿地地貌地质遗迹”及湿地植被、鸟类、底栖动物等。园内主要保存着两大类十七种典型的地质遗迹,展示着世界第一大河口冲积岛沧海桑田的地质景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西沙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一、二期工程两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于2006年9月底建成并对外开放。西沙湿地的建筑工程采用1300多立方米优质木材杉木构造而成,其外表既古朴典雅,又不失华丽美观。随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二期工程也紧跟着启动,在深化首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还建立新的示范工程。通过两期工程的建设,西沙湿地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一个多功能湿地生态示范区,使湿地产生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同时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科普知识的场所。

  西沙湿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共有种子植物46种,植物优势种有芦苇、野茭白、荩草、马兰、糙叶苔草以及人工种植的旱柳、落羽杉等,水塘中主要为狐尾藻、巩草等沉水植物,边缘为芦苇、狭叶香蒲等挺水植物。

  西沙滩涂湿地和植物资源地吸引了大量的鸟类,使其成为许多候鸟重要的越冬栖息地。目前记录到的鸟类有26种,其中林灌丛活动鸟类14种,湿地环境活动鸟类11种,最为常见的有大白鹭、绿头鸭、震旦雅雀等。

  湿地的底栖动物高潮带主要为无齿相手蟹和红螯相手蟹,池塘中主要为梨形环棱螺、中华圆田螺与中国圆田螺。中潮带区域以谭氏泥蟹、布氏类麂眼螺为优势种。低潮带区域以河蚬为优势种,偶见齿吻沙蚕。

西沙湿地是上海市科委立项的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崇明县共同承担的“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科研项目”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主要通过生态引鸟、植物多样性配置、水处理净化等工程,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修复建成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示范区。具有潮汐作用下的自然风貌,是该科研项目的重大亮点。项目划分为不同人类活动干扰的三个分区:科普教育区、缓冲区和生态保育区,占地面积300亩。

  根据崇西湿地的生态现状,以及崇西分区发展的要求,结合湿地修复实验基地的特点,在现代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西沙湿地将建成并完善以恢复湿地自然形态和特征、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湿地观光与科普教育为主的湿地修复实验基地,成为崇明岛的旅游新亮点和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并逐步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如何获得EHS币?

关键字:

前一篇: 企业内训

后一篇: 网站地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