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森林生命力报告》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决策者与企业领袖必须尽快携起手来,为实现遏制森林消失趋势,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4月27日,WWF发布了《森林生命力报告》第一章。《森林生命力报告》第一章全面审视了导致森林消失的各种动因,并指出了企业从传统经营向新的可持续经营模式转变的机遇。报告指出,这种转变将会使政府、企业和社会同时受益。 一项新的全球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全球将有2.3亿多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基于这个分析,《森林生命力报告》第一章倡议,全球决策者和企业界人士团结起来,将“到2020年实现森林零净砍伐和零净退化(ZNDD)”这一目标作为应对危险性气候变化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突破性的全球基准。 WWF全球森林项目主任罗德·泰勒说:“由于没有理顺森林执法管理和支持森林保护的经济激励等重大政策问题,目前,我们正在浪费森林资源。” 政府和企业需要森林 《森林生命力报告》第一章的发布正值第四届全球企业环境峰会(B4E)召开之际。该峰会将于本周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是企业界和政治领袖的一次重要集会,印尼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先生将在大会上致词。 “对于林业产业界来说,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到2020年实现森林零净砍伐和零净退化,另一个是满足全球物质和能源需求,这两个目标既是挑战,又是商机。”报告指出,“林产品是可再生资源。当林产品原料来自良好管理的天然林和种植园时,与基于石化原料的塑料、水泥和钢材相比,给地球留下的生态足迹将会少得多。” 大会首日,来自婆罗洲及在其附近经营的林业、矿业和棕榈油产业界的人士将召开发布会,加入WWF婆罗洲绿色企业网络。 在峰会上,世界自然基金还将呼吁林业企业加入其全球森林贸易网络,并将与这些企业一道,致力于将该地区通过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的森林扩大三倍。在婆罗洲,超过40%的森林属于私营部门,大约23%的森林(600万公顷)由林业企业经营。 “婆罗洲的心脏”——一种合作的典范 婆罗洲是地球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当前在“婆罗洲的心脏”,可持续管理的理念正在变为实践,比以往更多的企业正在从事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政府部门正在加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管理,并制定突破性的经济和财政激励机制。 在那儿,WWF及其当地的合作伙伴正在开展实验项目,以证明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在‘婆罗洲的心脏’项目开展的区域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范例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承认,可持续性并非在一夜之间就能实现。但作为向绿色经济和低碳未来迈进的第一步,希望企业加入合作的行列。”WWF印度尼西亚分会CEO帕克·爱佛朗(PakEfran)说。 目前在婆罗洲岛,有22000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规划为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为“婆罗洲的心脏”。在这里,理念已经进入实践。 “森林零净砍伐和零净退化”并非森林可持续经营企业的障碍 “森林零净砍伐和零净退化”意味着,全球森林面积和森林质量从整体上没有丧失和降低,所以新种植的人工纯林不能抵消或弥补原始雨林的损失。该目标要求,天然林或半天然林的损失量必须减少到接近零的水平,也就是低于现在的每年1300万公顷的水平,并无限期地保持这种状况。 为了理解这一概念的实际意义,WWF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合作,研发了“森林生命力模型”,《森林生命力报告》正是在这个模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森林生命力模型”显示,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从现在到2050年,全球将丧失2.3亿公顷森林。这个模型显示,保护我们的森林是可能实现的——和紧迫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罗德·泰勒说。 迈向2050年,让我们现在就开始改变 “更好的林业执法管理和经济激励机制将使森林管理更合理,让更多已经退化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泰勒说:“这将能保证我们有充足的农田、用材林和良好管理的森林,以实现在不进一步损失森林的情况下,满足当前全球对木材和粮食的需求。” 报告总结道: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达到90亿。要长期保持住“森林零净砍伐和零净退化”目标,就必须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物资和燃料的需求给森林造成的日益增长的压力。 “从短期来看,要遏制森林丧失的趋势,就必须进行更好的森林执法和管理。”泰勒说:“但是,随着我们向2050年迈进和全球人口超过90亿,我们就必须通过削减消费以及减少粮食和能源浪费,提高农业和林业生产力,才能保持住‘森林零净砍伐和零净退化’这个目标。” 编者按: 由WWF、全球倡议和印尼政府联合组织的第四届全球企业环境峰会(B4E)希望“达成一个解决全球今天所面临的环境和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 《森林生命力报告》的其他章节将在今年陆续发布为大家保护森林提供一份全面的分析报告。 |
后一篇: 美俄州出现绿色健身馆 挥汗健身同时发电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