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葵:给防毒面具增添“肺活量”
一列列戴着防毒面具的官兵紧张作业,精神抖擞、动作麻利。操作结束时,大家谁也没像往常那样,急忙摘下防毒面具透透气,虽然身在青藏高原,却一点也没有憋闷感。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防毒面具添加了一个小小的生氧装置。
为防毒面具增加“肺活量”的人,就是二炮装备研究院某室主任耿葵。作为常年从事“核、生、化”防护研究任务的专家,耿葵经常需要戴防毒面具。压抑、憋闷、浑身不舒服——一个小小的防毒面具,却是事关防化兵工作效率的大问题。耿葵感同身受,决心为防毒面具动一动“手术”。 压抑憋闷主要是缺少氧气,让防毒面具“智能制氧”是关键。耿葵发现航天用的化学生氧装置可以借鉴,但是怎样才能与防毒面具连在一起?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很快研制出一套轻便的生氧装置,原理是水滴药片产氧。但问题随之而来:装置里有水,不能剧烈晃动,在部队试验以失败收场。 偶然一天,电视里介绍“作弊酒壶”工作原理:内部有隔层,分别装酒和水,底部有两个孔,手按不同的孔,控制倒酒和水。耿葵如获珍宝,在此基础上借鉴航天用的化学生氧装置,创新设计了一种“气通水止阀”,通过氧气压力来控制阀门开启,无论怎样摇晃水都不会流出来。最终,一个只有900克,比军用水壶还小,产氧量超过30升的新式生氧装置研制成功了。 为防毒面具增加了“肺活量”,耿葵还不满足。官兵们反映,戴上防毒面具后发音困难、通话距离有限。为此,耿葵经多次试验,发明了一个小巧的电声通话器,把晶体管、滤波器、放大器等数十个电子元器件,巧妙地点化在一个不足4平方厘米的电路板上,一下子比原来通话膜的传声距离增加了30米。 耿葵还发现官兵中有不少人近视,戴上面具后只能“雾里看花”。针对这一情况,她经上百次计算和微机模拟,根据镜片、眼球、鼻架骨的距离和角度,创造性设计了可调节瞳距的弹性支架,为防毒面具增加了视力矫正功能。这种经过几番改良的防毒面具不仅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只要心中装有战士,什么奇迹都可能创造。眼睛盯着未来战场,就能找到攻关的课题。近年来,耿葵和课题组还完成了“核、生、化”对阵地危害的评估方案,建立了阵地“三防”的数学模型,形成了探测、鉴别、评估、密闭、洗消等一整套工程技术防护模式,并为洞库创新设计了一套特殊的密闭式“三防”系统,实现了洞库内部的高度隔绝密闭。 洞库安全了,但战时还要保证人员、装备随时拉出去、进得来。她从“军事缓冲区”的作用得到灵感,为洞库设计了一个“船闸”式柔性防毒通道。这样既保证了密闭防护又能随时进出,做到了攻守平衡…… 从单兵防护做起,为憋闷的防毒面具增加 “肺活量”;向集体防护领域拓展,为阵地工程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火墙”。孜孜探索之下,耿葵已获得10余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全军防化先进个人。但是鲜花和掌声并没有遮住耿葵前瞻的目光。“‘三防’工作必须立足于‘动中防’。”最近她有了新目标,又一头扎到了机动车辆的“三防”配套研究上…… |
前一篇: 河北启动制革行业职业危害整治执法行动
后一篇: 哈尔滨工地采购安全帽竟有如此“潜规则”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