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历届EHS法规峰会
点击查看更多

EHS 新闻

EHS News
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EHS 动态 > 综合资讯 > 电梯事故频发 显行业混乱

电梯事故频发 显行业混乱

2011-8-8 11:36 | 发布者: asdasd | 查看: 1630 | 评论: 0
摘要: 中国的电梯生产量、保有量和安装量均为世界第一,有160万台正在运行的电梯,并且在以每年20%、超过30万台、占全球一半多的增量发展。在 上世纪90年代,全国电梯保有量只
电梯事故频发 显行业混乱

        中国的电梯生产量、保有量和安装量均为世界第一,有160万台正在运行的电梯,并且在以每年20%、超过30万台、占全球一半多的增量发展。在 上世纪90年代,全国电梯保有量只有1万多台,电梯行业利润非常高,使大量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十几年间发展到400多家生产厂家、300多家维保公司的规 模。由于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电梯市场逐渐演变成为恶性竞争。“现在三四十万元的电梯以前得卖七八十万元,原来改造电梯花十三四万元,现在都一两万地干。 维保公司规模参差不齐,这样一个市场,谁都吃不饱。”北京市电梯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彭金声对本刊记者说。

  “行业混乱。”是北京市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对于疯狂增长的电梯市场的评价,“混乱”体现在电梯生产制造、安装和维保的各个环节。

  400多家电梯生产厂家中有的甚至只是装配厂,在购买配件环节极力压低价格。“电梯配置不同功能不一样,性能不一样,差价很大。电梯有三大重要 配件,门机、启动器、驱动器,使用频繁,可以买正规部件,也可以买偷工减料的,每一个环节造成的质量差别很大。”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万健如告诉本刊记者,“电梯以低价中标非常不合理。电梯行业缺人,真正有技术的人没时间去搞招标,参加评标应该是要帮助电梯买方把关,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 电梯,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既然是特种设备,专家也应该是特种人员。电梯这个特殊行业,要求制造的人、安装的人,甚至开电梯的人有证,但是现在招标这个环节 有的专家都没证,有的连从事这个行业的经历都没有,招标这块对电梯行业的混乱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电梯这种特殊设备,因为零部件比较多,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重点在安装后的维护保养,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规定,每超过15天要保养一次,清洁、润 滑、调整、紧固,有小零部件坏了得换,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在专家看来,电梯维保问题比投标中的问题还要严重。电梯公司在中标后去安装电梯,有一年或两年 的质保期,运行单位会在质保期后自己选择维保公司。但维保费用一般都很低,彭金声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是厂家维保,一部电梯一年的维保费用在7000元左 右,高的达1万元,而维保公司能把维保费用压低到3000元左右。

  一位在电梯行业工作几十年的专家向本刊记者举例说,他考察过一个小区,一共7部电梯,每月每部电梯用于维保的费用只有300块钱,既要用于电梯 本身的磨损和材料消耗,还要支付维保公司的管理成本。而按照规定,一个人不能独立作业,必须两个人,扣除电梯费用所剩还不够一个人的工资。“这又涉及人梯 比,一个人应该修多少部电梯才能使企业盈利,既保证个人收入,还能把技术监督局规定的项目一项不漏地做到?以前我们做过一个测算,两个人每月保养22部电 梯比较合适,现在谁也不按这个算,一个人可能要管三四十部电梯,因为人梯比没有规定,私人老板肯定是用人越少越好。投入这么少的钱,维保人员不可能有积极 性,监管考核也跟不上,可能去了抽根烟签个字就走了。”

  除了维保费用低,人员技术素质也不高。“维保工作又脏又累又不安全,工资不高,培训也不到位。”一位电梯维保公司的负责人向本刊记者坦言,目前很多维保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本身利润极低,维修工难招,留住一个人也难,留住了技术跟不上”。

  “国外的电梯维保工作都是大的电梯公司负责,把维保当成企业主要业务,我国电梯产量大,电梯公司把精力都放在制造上,根本顾不上安装维保方 面。”虽然国内维保企业水平不保,但是通常电梯厂家的维保费用会比较高,往往重销售轻服务,这就给了大量的维保公司生存和争抢的空间,但仍然无法形成规 模。缪步升给出了一个数据,北京目前12.6万台使用中电梯,还有1万多台正在验收,306家维保公司,平均每家400台的量,“利润太低,养不了人,维 保公司数量在100多家比较合适”。

  万健如告诉本刊记者,电梯行业的准入门槛本身不低,尤其是制造商,由国家认证批准,维保公司由省级单位发证。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电梯专家都表 示,国家质检总局对生产企业,地方质监局对维保企业都存在“发证太多”的问题,“不根据市场需要发证,在评审的时候放松标准,让很多小公司蒙混过关”。而 在之后质量控制的检测环节,更是存在着令人吃惊的潜规则。

  “证好拿,交钱就行,之后每年的检测很麻烦。”本刊记者采访的电梯企业负责人说,大部分公司都是“敢怒不敢言”,像汽车年检一样每年检测一次, 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获得继续经营的资格。在北京具备特种设备检测评审资格的只有两家,这两家机构管理着包括电梯的特种设备行业“八大件”的评级、检测和 验收。“只有不到200人,根本检不过来,年检一次1000块钱,一个人一天检查好几十台,中间的隐性问题太多。”彭金声分析说,质检总局和检测机构本应 以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为主,现在检测变成了一个营利行为,按照北京13万台电梯计算,一年检测费就是1.3亿元,加上检测人员的各种“吃拿卡要”,“你算 算,200人,306家维保企业,这是多少钱,电梯还只是八大件之一。检完发证,电梯出事根本不负责”。

  缪步升对本刊记者说,监管是政府职能,检测检验应该是社会功能,应该像汽车行业社会化检测一样,设计一个平台,够条件的进入,“不然就会像现在 这样,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没有第三方”。实际上,北京在很多方面算是全国做得较好的,从网上申报、告知,到复检都免费了,“检测人员也不用车接车送 了”。除了北京都没有形成这样的规范。“外地收费比北京高很多,有的高十几倍,周边省市电梯设备安装费用是设备价格的1.5%~2%。而且外地光申报一项 就要收费,之后4年一检,一检就是2万元复检费,这些收费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企业负担很重。”缪步升说。

  电梯从生产到使用到检测检验,其实每一个环节中都隐藏着可能引起事故的隐患,所以“在出事故后也很难确定是哪里的问题”。据统计,在所有电梯事故和故障中,设计和制造的问题占20%,80%以上的事故原因都在于后面的安装维保环节。

  “电梯本身的技术不是大问题,全国每年电梯出事故死亡人数40人左右,汽车每天180人到200人,相比之下电梯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电梯是公 众场合,出事故影响大,而且造成人员受伤面积大。”万健如对本刊记者分析说,国内的运行环境特殊,高峰点多,设备使用时间长,电梯的设计又不多,满载运行 长期工作,因此后期维护和保养更应精心。

  “北京地铁4号线为什么经常发生问题,电缆问题、断电,故障率高,就是管理问题,运营单位降低成本。最根本是维修保养问题,没有及时跟上,使用 方没有监督。”缪步升告诉本刊记者,地铁1号线、2号线扶梯很多,但是维护得比较好,成本也高,地铁公司专门成立了自己的维保公司,职工都是自己培训的。 “京港地铁公司营运时间不长,很多地方走走停停,维保投入肯定不会比地铁公司高,而且有很多公司给京港做维保,人员调度都会受到影响。”彭金声说,出事故 的513MPE型号电梯只有16台,4号线全部300多台扶梯,需要30~50个人做维保才够用,“那成本就高了。京港公司是股份公司,要赚钱的,地铁公 司是政府补助的。公众场所不应该委托这样的公司来经营管理,还是应该由政府买单”。

  对于4号线的电梯事故,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还没有对外发布具体调查结论,但目前官方认为,“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制造存在缺陷、维护 保养工作不到位、使用单位没有履行安全主题责任等”。还是明确了电梯维保环节的缺陷,“如果在安装和维保环节工作做到位,事故率能大大下降”。

  在专家看来,比起扶梯,直梯存在着更大的危险。“电梯是组装上去的,出了问题之后无法召回,如果拆除,不光电梯本身,整个轨道都废了,所以各部 件一定要把好关,定期换,而且到了年限必须淘汰。”万健如说,国内目前还没有电梯定期报废制度,电梯一般10~15年的使用寿命,好多已经用了20多年, 虽然也能用,但是机件磨损得差不多了。“应该建立这种到年限必须淘汰的公共设施使用制度,不能光看年限,还要结合运行情况、维保质量,综合评定是否应该报 废,不能带病长期工作。”

  缪步升告诉本刊记者,尤其是老旧楼的电梯安全隐患很大,使用了十五六年的老化电梯,该更新了,但是老业主找不到,真正使用电梯的老百姓又拿不出 钱来。“这一类电梯北京现在还有500多台。通常政府出面找业主,找不到的话政府就出一部分钱解决,但是其他电梯也在老化,很快又形成一个轮回。”

如何获得EHS币?

关键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