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前,在上海参加乐居的低碳峰会。地产、家居、建材,一个产业链的朋友都在延续着哥本哈根,说低碳说环保。 所谓环保,究极目的是保护环境,还是保护人类?环境保护,自然应该是保护环境。但保护了环境是目的还是过程?如果是过程,最终目的是不是还是保护人类?这种区别,是会结果导向,人和环境都被保护了,还是动机改变轨迹,最后谁也没保护成?这问题就复杂了。 保护环境还是保护人类,已经是二分法看世界,正是西方人定胜天的主旋律。把自然放在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什么呢,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还有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而环境的保护,也注定了永远要以保护人类为最终目的。 这种思路的问题在哪里。最终目的是单一的保护人类,你要做的过程其实就不是“保护”自然,而是“改变”自然,以让它能更好、更持久地服务于“保护人类”这个目的。但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以这种被包含指导包含者的逆向关系去操作,有违天道。人类属于自然世界,我们说不行,人定胜天,人类是世上最高贵的存在,我们不能吃不饱、穿不暖、被雨淋被风吹,于是畜牧屠宰利用地球资源盖房。相对于这阶段追求的人类,地球是个体量巨大的载体,与其说它被改变着,不如说它施舍了一些功能给人类,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智慧生存。不过人类的欲望显然是天文数量级,索要的东西从牛羊砖木延展到了油煤元素,而量的疯涨,也开始无限接近地球的体量级别。我们开始钻井、挖掘,破坏地层结构;伐木、排气,改变地球环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欣喜地发现,有些资源会被采光,但更新的资源会陆续被发现。地球真的成为永动机了。 将近40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4个科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做《增长的极限》。说的是人类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其中有这么两个观点:“在一个复杂的、有限世界里,如果你试图移去或者消除一种极限而继续增长的话,那么你将遭遇到另一种极限。”“社会通过经济和技术适应的方式越是成功地摆脱了某种极限,那么它就越可能同时遇到多个极限。” 这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挥霍中,世界系统其实没有耗尽其土地、粮食、资源或污染吸纳能力——真正耗尽的是它的应对能力。地球开始变得敏感,变得没那么弹性,变得有点风吹草动就有危险。旱涝、洪水、暴雪,天灾造成人祸,正是地球系统风险应对能力减弱的表现。(所以说人类确实威力很大,自己从属于自然,却能创造出毁灭自然的力量。) 说到底,环保这件事,如果仍是二分法,环保为人类服务,人本位最要紧,就陷入了死结。方法越想越多,但解决一个问题,就再冒出更多问题。根本途径,也许不是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去改造自然,而是首先要改造“人”自身的观念。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要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只有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世界(包括人与自然),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才可能最终解决好一切的生态问题。因此对人类精神生态的启蒙,才能真正地让人类敬畏自然。全球环境危机,其实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 我们做产业的在追求环保,但其实更希望,做教育的朋友,可以更好地宣传环保。现在的环保,更多还是经济选择,没有成为公民意识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好的教育体系,给孩子更多文化、视野、思维方式的启迪,其中就包括消除人和自然之间的陌生与隔绝状态。这点上,中国的先哲思想又要被拿出来,因为它确实适宜。天人合一,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这里“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的关系。老子强调半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它遵循什么呢,“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遵循万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予以辅助、促进,而不敢任意妄作。“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 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尺度,更不能成为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对环保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论,应该是认识论。我们的外部世界需要重建,内部世界更如此。
|
前一篇: 清理致命灰霾
后一篇: 国家、企业、民众,谁该给低碳买单?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