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年前,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就指出: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首先是这个国家总体上使用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和判断力...影响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由于交换的力量而引起了分工,所以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范围的限制。换言之,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依靠自身的天赋优势而产生的国际分工优势,已经成为了历史,对于资源贫瘠的国家而言,天赋优势几乎耗竭殆尽,只有打造绝对性的竞争优势,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可能性。 低碳法律和低碳标准已经建立起来的发达国家,将逐渐使用本国的碳标准来选择供货商和产品,以使其国家的消费者市场具有统一的规则和规范。因而,这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低碳竞争力就占据了遥遥领先的地位,在战略布局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呈现出新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跨国公司本国法律制度的优势更加突显 本国的法律政策制度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后盾。《20国集团低碳竞争力》报告中在评价国家的低碳竞争力时,第一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这个国家当前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指标,旨在以此判定该国的法律政策制度与它国比较时的优劣性和该制度给其国民带来的经济繁荣发展的能力,这是报告中关于低碳竞争力指数的定义。 因而,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国家的竞争力,这个逻辑关系已被全新模式的低碳规律所打破。低碳竞争力的建设和提升是自上而下的一场革命,是国家整体的低碳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低碳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低碳竞争力打造的根基和源头是来自于低碳的法律政策制度与环境。在美欧碳关税壁垒的铁墙面前,任何想进入其市场的企业或产品唯有服从于其制度规定,而无它法,该企业或产品正是由于因遵循这些壁垒规定,而打造出来了竞争力。 第二,标准与行业门槛更加强势 基于技术创新与技术先进的优势,行业与产品的国际标准将越来越多地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创造和占有,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的标准,已成为法律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而更加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谁拥有标准和标准的解释权,谁自然就成为不可侵犯者。而低碳社会,越来越多的将被一个个标准和规范所规定、所划分圈界、所定义和定性。因而,那些追随权威的长队之尾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搞懂权威定义和内容的那些企业,自然不具备了竞争力而被淘汰。 第三,抢占市场份额的能力更加优越 权威者意味着有话语权,有解释权,而消费者相信说话者,相信说出道理的说话者。自然,说话越多者就越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获得了市场的亲睐。 掌握了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的跨国公司,不仅可以依据这些标准来解释其产品的优越性,而且告诫市场和消费者,那些不符合标准产品的危险性,这是防御与进攻并行的抢占市场份额的最佳捷径。例如,一旦外包装上有碳含量指标或低碳标志的产品放到了我国超市的货架上,那么,超市管理者一定会用最耀眼最亮丽的广告做出宣传,那么,消费者一定会不惜小的增加成本来抢先尝试购买和使用。 第四,扩张与权威性手段更加炫目 依据实力直接投资而产生的扩张方式已不再是最好的选择,在低碳竞争态势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会依靠文化扩张而占据市场,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 信息化高速公路的普及和高效,越来越成为低碳模式发展的工具和平台,具有低碳之竞争力的企业也越来越依赖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摒弃掉了空间时间的障碍,这为跨国公司采用文化扩张手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是文化扩张力和渗透力最强的国家,全球大部分地80%--90%的新闻,由美国和西方的通讯社所垄断,CNN、ABC、CBS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其他国家总量的100倍,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视节目,其中美国的节目占了60%--80%,而在美国本土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左右。 文化的占领是灵魂的占领,跨国公司一旦占据了某一市场民众的思想与灵魂,那么其产品就可长驱直入,而基于无空间屏障的互联网世界,任何政策也无法根本阻隔文化的占领和思想的浸透。 可见,低碳竞争力的打造,政府是最大的迎战者,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低碳法律政策制度的框架,那么,需要付出代价的企业如何迈步?又如何有能力迈步?又向哪个方向迈步?
|
前一篇: 环保标准成国企国际竞争的障碍
后一篇: 中国企业在低碳转型中要如何做?
1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