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公众环境意识明显提升,政府需要意识到这些变化 【背景】12月4日、5日两天,北京再次笼罩在浓雾之中。 4日晚,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监测数据,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达到了522,“超出了该污染物的值域”,因此,在美国环保局网站上无法转换为空气质量指数。 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于12月5日发布的数据称,2011年12月4日12:00时 至 12月5日12:00时,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为 193;空气质量级别为(三(2)级);空气质量属于“ 轻度污染”。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说,环保数据不是“私有财产”,应当更多地为民所用。他从近期三十多个城市都出现垃圾维权的事件分析说,过去环保维权的事情几乎没有,而现在公众环境意识明显提升,政府需要意识到这些变化。 他说,信息公开是环境保护的首要问题。信息不公开导致的恶果,就是政府为所欲为,环境灾难频现,民众健康出现问题都不知原因;而信息公开,让社会监督,有利于民众共同参与,与政府共同推动环境改善。 赵章元强调,环境信息要公开,环境是大家的,环境数据最不应保密。在中国,PM2.5从监测技术到监测设备都不存在任何问题,为什么不能及时发布?这其实是一个政府是否作为的问题。 他指出,在现实中,一方面,人们难以获得需要的数据,一些维权者千呼万唤才得到一些经过筛选的数据;而另一方面,一些相关公共单位,却将环保数据当作商品,必须付费才能获得。 在赵章元看来,公众对大雾天气反应如此强烈,其实质并不在于中国是否采取了PM2.5标准,而在于为什么中美监测结果差距如此之大?在于疑惑监测值可能经过加工——会不会原本不好的空气质量,通过一些手段变“好”了? 那么,什么是负责任的做法?赵章元认为,应该公布监测最高值,而不是什么平均值,应该实事求是,对民众负责。
|
前一篇: 民众:期待早日扫清“担忧的雾霾”
后一篇: 网评:关于PM2.5公众更想要的是知情权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