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混迹中国,真的能增长很多见识,学到不少知识。比如,“三聚氰胺”这种生僻的专业语词,往前推几年,可能只有化工方面的博士和研究人员才会浸淫此道,而现在你随口问一个六十岁老汉或者十六岁学生,他们虽然解释不清它的具体成分,但可能都对这个词耳熟能详,因为这些年没少跟这东西打交道。 同样,最近爆红的一个专有名词叫——PM2.5。人们关注度已从化工领域转移到气象范畴了。PM2.5,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空气微粒监测指标之一。而这个关注背景,则是“雾锁连城”的北方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 就像一篇相关报道的开头所说:为了躲避地沟油,可以在家吃饭;为了喝口干净水,可以购买净水器;为了不摄入三聚氰胺,可以不喝牛奶;但当喝西北风,也会中毒时,你已避无可避,无处可逃了。阳光、空气和水,是人最不能离开的生存之本。当空气也被污染,谁人还能幸免? 所以,最近微博上一个如矿工下班换下的染黑的口罩,以及一个“灰蒙蒙的不见任何内容、配文为‘今日故宫’”的恶搞图片,在网上热传。用恶搞来解构现实的沉重,只能表明网友的乐观与幽默,并不说明污染不严重,也不表明民众对治污没有要求。 相反,此次雾霾污染之重,正如北京市环保局发言人杜少中所言,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进入了第三次危机。第一次是1998年,全年只有100天空气质量达标;第二次就是2008年奥运前夕,北京空气质量备受国际舆论诟病。这次,之前官方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则备受国内舆论质疑。 人们显然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日常观感,而不是那些看似光鲜保守的数字政绩。从淘宝上口罩的热销就能看出:据报道,淘宝商城各种功能口罩热销不断,一天累计销售超过3万件,其中三分之二都是被北京地区用户买走的。 有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北京某地区连续十几天的空气质量,当这些照片按照日期排列在一起时,照片透出的那起伏异常明显的“可见度”——污染最严重时的能见度,甚至直逼上述那张恶搞的无任何内容的纯灰度照片——忠实记录着民间对空气质量的最朴实的日常观感。这组对比明显的照片,确实看得人触目惊心。 无怪有作者在一篇名为《谁拂雾都尘》的专栏文章里提到这么一个长得颇像段子,却可能是晦涩的现实的小故事:戴口罩当然是最平民的做法……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胸肺科的大夫在抽烟,就很不解地问他。彼答曰,在北京抽不抽烟都没区别。我不知道群众有没有欲望看看北京肺病的统计数据,最近几年的增长趋势到底如何———但愿这个不要成为国家机密。 钟南山院士几年前曾介绍过一个识人偏方,大意是看一个人是不是广州人,只需要验肺——50岁以上广州人的肺都是黑的,红嫩的肯定不是广州人。现在你会悲哀地发现,这个“开胸验肺”理论的适用范围是多么广泛。 日前在央视采访时,钟南山直言PM2.5的危害,因为这种大小的颗粒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危害。可惜,目前空气质量标准仍未纳入PM2.5。而环保部表示,从征求意见来看,绝大多数人是赞成纳入PM2.5标准的。但是,普遍实施这一标准可能要到2016年。这真像是开玩笑。(12月7日《新京报》) 别的不敢肯定,至少在关乎全民健康的空气质量监测上,民众是绝对愿意严格监测标准,改善空气质量的,这基本不用去问。而现在既然得到肯定答复,却还要拖到N年后才实施这一标准,这就让征求意见变得更像玩笑了。 民众早已过河,决策者就别假装摸石头了。洁净空气,时不我待。何况,决策部门不也和民众处于同一天空下,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吗?哪怕为了自己健康,是否也能考虑早点荡清环境政策上的尘霾,让全民早日自由呼吸到健康清新的空气?
|
前一篇: 网评:关于PM2.5公众更想要的是知情权
后一篇: 德班结束《京都议定书》得以延续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