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历届EHS法规峰会
点击查看更多

EHS 新闻

EHS News
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EHS 动态 > 观点评论 > 与时俱进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必要

与时俱进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必要

2012-2-27 08:41 | 发布者: EHS最新资讯 | 查看: 1314 | 评论: 0 | 来自: 中国环境报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引起重视。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统计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引起重视。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或改进决策管理的历史性进程。信息化在引领社会发展转型、带动经济社会变革、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管理的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是我国环保事业攻坚克难的时期,环保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为此,要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作为重要支撑,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主动顺应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潮流,进一步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为何要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

  环境实时监管需要信息化作为手段,环境管理决策需要信息资源作为后盾,环境管理水平需要信息化作为引擎,环境经济政策需要信息化作为载体。

  面对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仅靠行政手段控制总量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难度大且进展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环境实时监管需要信息化作为手段。环境保护监管对象复杂、范围广泛、任务繁重,仅依靠有限的环境执法队伍和“靠腿跑、用眼盯”的执法手段无法有效做好监管工作。要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利用卫星对地观测“站得高、看得远、大范围”的优势,利用地面自动监测监视“自动、实时、在线”的优势,及时、准确、全面获取各种信息,实现环境监管“看得见、反应快、抓得准、管得住”。

  环境管理决策需要信息资源作为后盾。环境管理涉及的信息种类多、数量大,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信息资源,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找准问题,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水平。

  环境管理水平需要信息化作为引擎。信息化建设是转变环保部门职能、提升环保部门执行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推进办事公开,搭建环境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环境经济政策需要信息化作为载体。我国提出了环境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要将这些政策转化为实践,需要加强环保部门与财政、银行、税务、保险等金融系统的业务衔接、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需要构建企业环境税收、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排污交易数据库,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信息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环境信息化战略规划不长远、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信息获取能力不强、集成共享力度不够、资源开发利用不多等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信息化提出了“信息强环保”的理念和“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协调一致;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统一标准、安全保障”的环境信息化发展思路,在发展规划与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虽然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环境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战略规划不长远。环境信息化战略规划是实施环境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国每5年制定一次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指导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只注重短期效应,导致重大信息化项目衔接不够,继承性不强,创新性不足,环境信息化发展缓慢。

  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主要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牵引,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具体实施和推动,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的机构。由于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定位为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缺乏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体制。加上缺乏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导致信息资源不共享、应用系统不互通、环境业务不协同、信息化成效不明显。

  信息获取能力不强。我国环境监管网络基本建成,环境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加强,但面对数量庞大的污染源企业、分布范围广泛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区、移动的危险化学品和辐射源、水网密集的河流湖泊、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环境监测自动化程度不高,监测点位数量不多,监测数据时效性不强。

  集成共享力度不够。由环境监察、监测、应急、信息和宣教组成的环境监管机构逐步健全,环境监测监控网络逐步完善,环境监管水平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这些系统互联互通性差、数据交换难以开展,造成大量的应用孤岛、数据孤岛,环境信息化支撑和集成力度不够,环境监管尚未形成强大的合力。

  资源开发利用不多。环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环境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环境信息资源,但资源开发利用需求牵引不强烈,与信息化应用结合不紧密,与信息化发展地位不相称。

  如何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

  站在全局高度谋划环境信息化建设,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构建环境监管平台,建设环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站在环境保护全局高度,谋划环境信息化建设。环境信息化涉及国家、省、市和县四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涉及建设项目管理、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等各方面的业务,必须站在环境保护全局的高度,树立全国环境信息化“一盘棋”的观念,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规划。

  加快构建环境信息化战略管理体系。许多发达国家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由目标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建设体系、信息系统体系、信息基础体系、评估监督体系等7类体系组成的政府信息化战略管理体系框架,我国也要加快构建环境信息化战略管理体系。

  建立高效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工作机制,对环境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协调,统筹开展环境信息化工作。探索建立环境信息化信息主管制度(CIO制度),监督信息化规划和项目实施,管理和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

  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确保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能够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确保各类业务系统的环境信息实现统一管理、规范管理和安全管理,确保“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多源共享”,确保应用系统互通互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强环境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从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将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纳入环保科技标准体系,按急用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为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

  加快推进环境信息人才能力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逐步健全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信息化机构,扩充环境信息化队伍,扩大信息机构的业务范围,完善信息化机构的职能。以市级信息化机构为重点,推进信息化机构标准化建设,为环境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第二,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强大合力。要确保环境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就必须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和监控数据获取体系。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感知技术,推进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网络建设,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推进机动车尾气自动监测、危险移动源跟踪监控建设。

  建立通畅的环境信息网络传输体系。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以及重点污染源的网络传输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传输系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传输体系,为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发布提供传输通道。

  构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体系。建立环境要素齐全、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多源、多类型、多尺度的海量环境信息资源库,建立有特色的国家环境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环境信息资源服务。

  第三,打造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挖掘信息资源利用深度。随着环境管理业务的不断深化,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开发和利用的需求日益迫切,构建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联动更新和互为支撑的国家、省、市三级环境数据中心。加强环境保护业务数据梳理和融合,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尺度的环境信息资源目录。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多个业务支撑板块组成的国家、省、市3级环境数据中心,确保各领域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弥补。确保国家、省、市3级数据库联动更新,逐步形成统一的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

  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平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目标,以源头控制污染为主要方向,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平台,开展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与污染源排放的关联分析,说清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和污染物排放趋势。开展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与环境影响评价业务的融合分析,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污染物总量融合分析,加强环境统计数据分析工作。

  第四,构建环境监管平台,打造信息化监管利器。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任务越来越重、环境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必须打破传统的环境监管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环境监管工作效能。

  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环境监管平台。以信息化为支撑,集成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机动车尾气检验监控系统、移动风险源(危险化学品、核材料、放射性物品生产、运输、贮存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自动监控系统、核设施安全运行监控系统、生态环境监控系统、饮用水水源地监管系统,构建完整的环境监管体系和环境监管平台,实现全过程实时监管。

  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环境应急指挥平台。构建集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于一体的精确迅速、灵活高效、上下联动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反应,提高预警和应急指挥水平。

  第五,建设环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环保部门职能、提升环保部门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环境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环境政务公开。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根本目标,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打造高效便捷的环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网上办理审批、缴费、咨询、办证、监督以及联网核查等业务。将环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作为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作为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作为便民服务的重要窗口。

  构建环境业务管理平台,提高环境管理效能。进一步梳理环境管理业务,整合和集成现有环境业务管理系统,构建环境业务管理平台,实现覆盖“批、监、管”等业务全过程管理。通过环境业务管理平台,理顺业务管理关系,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规范业务管理行为。通过环境业务管理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协调推进各部门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如何获得EHS币?

关键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