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企业,没有安全就谈不上稳定生产和经济效益,建立EHS管理体系是解决企业长期追求的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最有效手段。良好的体系运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 转换观念,全员提高安全意识 从企业各级领导、各专业职能处室负责人、分厂领导到车间班组操作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全员体系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实现全员了解体系知识、全员参与体系工作、共同奋斗于安全生产的一个目标。可以说,体系的建立过程,也是一个全员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的过程。如何使他们在思想上进行转换并接受这些新的概念,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广大的职工的宣贯和教育。首先,编制相关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发放给员工,并不定期在企业局域网上开发网上考试系统,要求企业所有职工学习并参加网上答题,通过网上考试加深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定期组织召开“EHS经验交流会”,各生产单位、职能处室等介绍体系运行的经验和成绩,交流体系运行中碰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为进一步培养企业员工EHS意识,达到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绩效的提高,要求从各单位“一把手”开始进行逐级培训,二级单位领导亲自讲课宣传。 开展危险源识别,消除安全环保隐患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靠“自上而下”“行政指令”“以检查促整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均强调“自下而上”“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事前预防“”持续改进”,突出了风险的评价和控制。危险源识别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是体系工作的基础。必须以危险源识别作为体系建立运行的核心,深入到生产运行、装置、岗位,深入到基层,发动全员认真分析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大家对风险提高认识,引起警觉,自觉落实措施确保安全作业。 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执法守法意识 企业建立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向外界作出3个承诺,即遵纪守法、预防管理和持续改进。遵守法律法规不仅是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法定要求,更是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必然要求。发动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国家、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规定,在进行归类、识别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各负其责,协调行动,提高效率。通过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估,增强执法守法意识。 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是管理体系的显着特点,如何达到系统、规范的管理,就必须要有严谨可行的规章制度来支持。必须始终以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指导,及时获取并更新的规章制度,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建立安全生产持续改进的内在机制。 管理体系涵盖了安全、环保、健康管理,同时体系还强调领导承诺和责任,强调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和严格规范的考核,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体系标准基于一个科学的框架,即PDCA模型,通过定期审核、评审不断发现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实现管理体系的逐步改善和提高。 抓好EHS工作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EHS的优秀表现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参数。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安全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用安全生产工作统领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始终突出风险控制、源头控制,才能持续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企业建立和实施EHS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相关方影响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EHS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已经成为企业规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高风险企业。在已经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却没有在EHS管理体系的策划和运行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安全,而疏忽健康和环境;重视客观危害因素的控制,而疏忽主观危害因素的控制。在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要求员工如何做的约束条款多,很少看到企业为员工提供服务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承诺内容。甚至在一些劳务合同的协议中都很少有健康与疾病的具体条款,从而导致了一些突发性疾病责任不清,给企业和员工都带来了许多麻烦。于是就有人批判“EHS管理体系”,列数了中国企业在推行EHS体系的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乃至欺骗行为,还得到很多的共鸣,甚至有人说不搞EHS体系还好一点,搞了EHS体系,反而不知道怎样有效运作了,大有几分邯郸学步的味道。造成有的企业在引进了EHS管理模式后,反而严重挫伤了职工原来的工作热情、效率等,在许多方面反而比没有推行之前劣化了。 1、在形象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体现不够 随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文化以及形象设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集点。然而,在形象设计的策划中只注重外部形象,而忽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企业对外展示的形象及宣传的品味都很高,给员工配备的服装及各种标志也很有特点,行为要求比较严格,但员工如果对现场环境和工作条件不满意,有不满情绪,自身形象在企业对外宣传方面就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发牢骚,损坏企业形象。 2、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在新产品开发的策划过程中,在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时候,往往仅考虑材质及生产过程如何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而忽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可给人带来危害的因素识别,产品的设计输出及操作规程中很少对健康安全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从而导致一些新产品因新材料的使用不当,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给员工带来危害,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在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活动区域内识别危害因素时,对外在因素考虑较多,如防护设施、工作环境不完善可能造成的危害等。对内在因素考虑较少,如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因素而造成的危害等;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后果的描述上,基本都是“违章作业”,而很少分析身心的不健康因素。如把噪声、粉尘识别在环境因素中,而在危害因素中未能识别。殊不知,给环境能造成影响的因素,首先影响的是员工。在向社会及社区承诺减少污染的同时,首先应使员工健康得到保护。事实表明,只注重安全,而忽视健康;只对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而忽视人的自身生理、心理性危害因素的识别,就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4、辨识的方法单一,灵活性不强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环境因素的识别是建立和实施EHS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动力,只有全面辨识、准确评价风险,才能为建立体系目标和控制措施打好基础。辨识的方法单一,灵活性不强,往往制约辨识的充分性和全面性,从而导致体系风险控制偏离企业实际,很难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只有在充分辨识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且简单可操作性强的辨识评价方法,以减少人为影响因素,从而才能使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充分,从而才能使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充分,从而确保体系目标明确和采取的控制措施有效。 5、对风险的控制措施不清 很多企业建立的EHS管理体系,只对重大风险进行控制,对不可承受风险没有具体的控制措施。由于对体系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企业往往只对重大风险进行控制而忽略了不可承受风险的控制,没有执行降低风险、消除风险的管理措施,导致体系运行上存在一定缺陷。 6、全员性参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过程没有充分体现 企业在建立EHS管理体系时,往往组织部分人员进行辨识和体系文件的编写,没有从基层做起,全员没有参与,缺乏沟通与交流,同时缺乏相应学习和培训,从而使岗位人员对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及其具体控制不清,使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缺乏一线的支持,没有群众基础和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EHS管理体系就很难有效运行。 7、在意识培训过程中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在初次建立EHS管理体系的企业,培训需求中对技能的要求多,对意识培训的内容少。如对电工、电气焊工、起重工等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培训有计划和实施记录,而对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缺少针对性的分层培训要求。在EHS管理中存在着领导层不知抓什么、管理层不知管什么、作业层不知做什么(不知本作业活动的危害性)。 8、法律法规不能及时更新、发布和宣贯 国家每年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很多,根据体系要求,要定期进行法律法规的收集更新和评价,而很多企业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同时,也很难将诸多法律法规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宣贯,从而使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上存在滞后现象,不利于EHS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
前一篇: 事故追则,到底该追谁?
后一篇: 企业在EHS体系中茁壮成长
路过 |
1
雷人 |
握手 |
2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