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资讯:近期雾霾污染和水污染等屡屡出现的环境事件,不时给人们敲响警钟。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两会”代表委员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环境污染治理不力,“美丽中国”就会变成停留在口头的口号。 无论是空气、地下水还是土壤污染,问题是天长日久积累造成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行动需要马上开始,容不得拖延。近期环保部门表示,今年要在重污染区域,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施行迄今最严厉的措施。“最严厉”不是说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有关部门需要在民众关切的几个方面,尽快采取“看得见”的措施。比如,前段时间民众较为关注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问题,有关部门也曾进行过一些耗资不菲的调查,为什么数据不能先对社会公开?信息透明是治理的第一步。如果连一个清晰透明的数据都不能及时公布,又怎能出台具体的治理办法和监督举措? 在全国两会期间,环保部负责人向媒体表示,中国地下水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仍需要大量时间,但绝不会隐瞒事实,不会叫公众失望。“大量时间”究竟该作何理解?其实,没必要等全国的地下水全调查清楚、拿出全盘方案再公布,可以逐步调查、逐步公开。这也是一种务实的做法。 再如,区域联合治理需要加快推进。环境污染的危害,既不区分白天黑夜,也不受行政区划阻隔,是一种真正的全国性问题。两会期间,北京和河北有关负责人,均表达意愿要建立“京津冀地区联合治污的协调机制”。此前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也称正考虑成立由环保部牵头、相关部门与区域内各省级政府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以解决京津冀、长三角等跨省区域空气污染问题。这样的共治机制应当尽快推出,不妨在试行中逐步完善。(HSE资讯)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也对治污问题表明态度:“已经查明的人为因素,要限期治理,对于水污染、土地污染的状况,要摸清底数,进行坚决的整治”。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环境信息公开、创新治理机制等方面,政府应尽快拿出务实行动。
已同步至 EHS最新资讯的微博
|
前一篇: 安全隐患排查的最终目的是整改
后一篇: 安监工作应广树典型激发“正能量”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