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中国海洋环境四大压力源
中国目前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正程度日益加深,随着陆上石油开采的耗竭,各大石油公司、各个国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海洋。然而原油泄漏被称为海洋环境的超级杀手。据统计,每年通过各种途径泄入于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受四大因素的影响,中国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还将长期存在。
压力之一:能源结构 中国现在一年消耗的石油超过4亿吨,在能源构成中长期占据20%的份额,而且消耗的石油总量正在逐年急剧上升。这一现象的与我国的目前能源需求结构有关,在新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汽车、石化等对石油需求量极大的产业并没有发展放缓的迹象。目前中国石油进口的比重已经占到了53%,美国进口63%。一年消耗9亿多吨。据预测到2020年我们的石油进口量会占到整个石油总消费量的65%到70%,估计会超过美国,因为中国的石油资源比美国要差一些。 压力之二:海上钻井 大量的海上石油开采,不停地在制造“最大的生态灾难”。2010年发生的BP漏油事故经历五个月之后,油井才彻底被关闭,它后续的污染物的处理、分散剂带来的二次污染的问题都远远没有结束。而中国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中海油也正面临“生产设施严重老化、应急救援能力和极端气象条件下工作能力薄弱”等问题。中国首批海上油气井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工作20多年。中海油表示正在升级上海在建的一处3000米深海钻井的防喷装置,升级后能在发生事故情况下实现自动关闭。该公司还在升级深潜设备,使工人能在2000米的深水工作,而目前设备只能在800米水下工作。 压力之三:原油运输 随着海上石油开采活动日益频繁,海上石油运输也日趋活跃,世界上曾多次发生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的事件,对地区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石油的90%通过海上船舶运输完成,防止船舶溢油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任务非常艰巨。2009年,我国进口石油达2亿吨左右。强大的运输压力,对海洋污染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迄今为止,我国从未发生过万吨以上的特大船舶溢油事故,但特大溢油事故险情不断,几千吨的溢油事件发生概率越来越高。 压力之四:(沿海)陆上油管 2010年7月16日,辽宁省大连市新港的沿海输油管线发生了爆炸事故,至少上万吨原油泄漏到大海中。尽管爆炸泄漏事故发生10天后就得到控制,前期清污工作也宣布告一段落,但这一事故造成的影响远未结束,从应对原油泄漏到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直到生态恢复,仍有诸多难题待解。受损失渔民如何得到合理赔偿,海洋生态影响评估和恢复等,也是疑问重重,有专家甚至称三年内谨慎食用渤海水产。从漏油事件的应对到环境评估中体现出的能力不足,折射出中国科研单位之间的隔阂和体制的缺陷。 在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发生一周年的时间点,我们应有几点反思:我们是否应该不顾一切的追求高新技术和更高的石油产能,去做许多过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是否应该过度依赖石油资源,是否无论它在哪里,都要千方百计要将其开发出来,供人类使用?我们是不是该更加考虑生态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考虑人类自身的需求? |
后一篇: 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困难重重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