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历届EHS法规峰会
点击查看更多

EHS 新闻

EHS News
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EHS 动态 > 综合资讯 > 中国碳产业弊端凸显 碳交易只是衍生品?

中国碳产业弊端凸显 碳交易只是衍生品?

2011-10-13 11:27 | 发布者: EHS最新资讯 | 查看: 1966 | 评论: 0 | 来自: 英才网
摘要:碳交易欧美争霸,中国所处境地却是既被动又尴尬。一边是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碳排放量需要逐步上升,而另一边则是国际舆论重压下被迫减排的压力与日俱增,可高端替代能源技术并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 ...
  只有找到一个平衡点,得以平衡三方利益,才能达成国际气候谈判的真正和解。不过,松岗认为,全球范围内的多国之间进行交易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京都议定书》最终失效,采取两国之间进行具体合作的方式,也是实现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这需要事先进行试点,以测量碳排放数值等数据,考虑各自的优劣势和利益分配。”

  实际上,“碳贸易和碳税结合是最有利的。”松岗更倾向于二者的互补。不过,引进碳税的关键问题是: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有多大,税收比率如何设定。他介绍,目前的想法是,并不制订固定值,而是让其缓慢发展。既不为消费者带来很重的负担,又能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之后,在鉴于征收的试验可以缓慢提高或降低。

  对于碳货币成为世界主导货币的说法,松岗认为其可能性还是蛮大的,但是他不赞同阴谋论,松岗说,“避免资本游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金融手段和发展实体进行紧密连接的同时,制订一个严格的规范:投资方需对环境改善具有明显效果。”

  棋走到这一步,欧盟貌似略占优势。但事实上美国的金融并不弱于欧盟。而“高盛在开拓碳交易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的说法,就验证了这一点。目前,碳交易期货交易比例已经超过60%。而具有强大金融手段的美国自然不会亏待了自己。并且,美国虽然没有承诺上限减排,但是美国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诸多州政府,并未轻视节能环保技术。

  归根结底,还是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对抗,是谁将成为世界新霸主的角逐。碳交易不过是其一个微小的衍生品而已。

  混乱的中国市场

  相较于之前的谈“碳交易”色变,中国官方文件已开始使用“碳交易”一词。在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赫然纸上,这是中国首次由官方提出“碳交易”说法。而之前,在国际气候谈判重压之下,“碳交易”一词则是政府,甚至学界都唯恐避之不及。

  传闻已久的《自愿减排管理办法》,则是中国政府释放的更明显的信号:“由自愿减排向强制性减排过渡。”杨智平告诉《英才》记者:“政府是有长远考虑的。自愿虽然不具备约束性,但是可以通过自愿减排进行平台建设、架构设计和制度设计的试验,实为强制性减排的雏形。”

  政策性的放开让全国各省市都在忙于布局环境交易所。但“第一把交椅最终花落谁家,还不一定。而且每个交易所落户,对当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梅德文说,“中国是实行金融管制的,能够拿到环境交易所牌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据《英才》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近20家环境交易所。一些省市,还不只挂牌一家环境交易所。如辽宁省目前就已有两家环境交易所。2010年6月大连市环境交易所刚刚挂牌成功。3个月后,辽宁又在营口市挂牌了一家环境交易所,号称东北首家环境交易所。虽然前者主营业务为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排污排放权益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而后者则是致力于碳排放权交易,看似略有区别。但前者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已经涵盖了碳排放权交易。

  甚至,一位不愿具名的西部地区政府人士透露,目前,他所在县政府正在研究建立一家环境交易所。如此位人士所在区县果真获得牌照,或许他所在地区可能成为全国首家县级环境交易所。这恐怕只是全国环境交易所层出不穷的一个缩影。

  “现在还只是布局阶段,都还没有赚到钱。”杨智平说,“建设交易平台可以向政府争取一些优惠政策和资金。即便只是占据一个省的资源并加以盘活,也是有一定盈利空间的。盘子做大了可以被收购。”

  杨智平所说非虚,那位县政府官员对《英才》记者也不讳言自己所在辖区的弱势,“小地方难以有大发展,但即便到最后被收购,也是一种收获。”

  实际上,“现在更多地方,把环境的承载力,当成招商引资的条件。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排污权和排污空间卖出去,去减少引进项目,发展经济的机会。”曾少军告诉《英才》记者,时下热议的国内节能减排,与国际上所说的碳交易机制其实是两码事。

  与环境交易所满地开花相似,国内的碳交易标准也十分混乱。其中,北京环境交易所制订的熊猫标准适用于大农业方面,天津方面的碳交易标准是适用于建筑领域,而上海方面正在制订适用领域稍微全面一些的标准。“现在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是由于各地差异化发展,具有很强的个性。”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说。

  梅德文也认为,“多重标准是很正常的,也是需要,最终都将由市场来定夺。”

  那厢春意正闹,这厢却是门庭冷落。不同于各省市急于布局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介机构却是御寒过冬。这两年,“很多小的咨询公司和中介商已经倒闭了。”曾少军说。杨智平也表示,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步入寒冬”了。

  目前,经过市场洗礼而顽强生存下来的碳交易中介商,一部分已经开始转型投资替代能源。“有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公司开始转投实业了。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既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相应的电价补贴。”杨智平说,“还有一种公司转型做合同能源管理。这些方向在国内都可以长期做,不受国际政策影响。”

  还有一部分企业,依旧固守着CDM这片阵地。“一旦碳市场转好的时候,就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盈利。”曾少军说。

  碳市场的三个缺失

  再也找不到一个比“缺失”更恰当的词,来形容中国的碳市场:配额交易标准缺失、金融手段缺失,技术研发缺失。透过三个缺失,中国在碳产业中的弊端一览无遗。

  目前国内探索的“自愿减排交易只是象征性的,额度很小。”曾少军说,“没有排放上限,就不具备完成的动力。如果限定了上限,就有人完成的多,有人完成的少,还有人完不成,这才会产生交易。但现在的问题是,经济要发展,就不能确定排放上限。一定的碳排放量与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

  缺乏了交易的动力,不仅交易市场活跃不起来,连金融市场也一起受拖累。目前,国际60%以上的碳交易是二级市场的期货交易。因此,碳交易市场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撑”,梅德文表示,“但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转型中国家,金融体系、技术体系和财税体系都存在很多障碍需要改进,但也只能进行渐进式改革。”

  在碳金融市场建设方面,财税体系改革和金融体系改革一样重要。梅德文介绍,在新能源方面,国外从需求侧补贴的办法,值得借鉴。“国内是补贴给企业,这样并不能保证新能源最终被用户采纳了。补贴给用户的办法是更合理更科学的。”梅德文说。

  实际上,碳交易的核心基础,就是先进的替代能源技术。目前,中国新能源技术成本高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向国外购买技术服务。”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提出,目前,核电服务公司大部分都是欧洲和美国在做,中国核电成本集中在技术服务方面。

  虽然梅德文表示,我们尚未错过这场以碳交易为表现形式,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基础的第四次工业改革这班车。但是形势也没有想象中那般乐观,我们只不过紧紧抓着改革的尾巴。光伏产业,市场和技术两头在外。而风电产业,我们也不具备高端技术。而核电,更是成了多个国家技术混战的“跑马场”。

  “技术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姜克隽对《英才》记者说,“但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高端技术冲突时期。虽然中国获取了诸多知识产权,但是创造能力还远远不够。更高水平的技术掌握程度还是比较弱。”他认为“未来是低碳的世界。到底谁能在未来占据高端,取决于科研实力和体系设计。”

如何获得EHS币?

关键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