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劳工处境与劳动研究》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内地与台湾劳动社会学学者研究成果的论文集。收入此书的14篇论文,均为两岸学者向2010年9月在台北召开的“全球化下的劳工处境与劳动研究--中国大陆、台湾两岸学术研讨会”所提交的。 这本书的首要意义在于分别以两岸学者的视角,记录了两岸劳动制度、劳动政策、劳动关系、劳工处境和权利问题的基本情况及变迁,台湾的经验教训对大陆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收入此书的台湾学者多篇文章,都重在关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对岛内劳动体制的冲击。台湾学者吕建德等人撰写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台湾劳动体制的冲击:竞争与保护部门的差异》一文,解析了最近二三十年来的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及由此带来的企业运作模式调整等因素,改变了劳工阶层的命运,使后者的谈判地位大大降低,不得不适应更趋于“弹性化”、“非正式”等多元化雇佣模式。再加上,此期间甚嚣尘上的新自由主义政纲强调解除劳动监管在内的政府监管、推动国企私有化,台湾地区也出现了显着的劳动政策“去管制”浪潮,由此造成大批低技术或非技术劳工失去了原有法定劳动福利。对应这些变化,台湾各级各类工会组织应对乏术,或者说政府和企业的力量过强,使之无法主动顺应新变化而创建更有活动、效率更高的新体制。 台湾学者刘梅君领衔撰写的《青年就业挑战与政策析论--兼论“大专毕业生至企业职场实习方案”》一文,对台湾地区政府扶助大学毕业生就业而采取的补贴政策进行了反思。实际上,这类政策在内地许多地方也有推行,出现了与台湾地区同样的施行困难:政府出于好意的全额或部分补贴,对企业产生了莫大的参照作用,明显低于资质合格、有基本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本来可以取得的合理薪酬;由此,不少企业以政府补贴标准或地方最低工资标准,给新进毕业生计薪,也压低了老员工薪酬。 世新大学(台湾)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黄德北(本书主编)在《全球商品供应链与出口加工工厂劳动关系之研究》一文中,提醒政府等社会各方面,在全球商品供应链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前提下,所谓公平贸易、企业行为守则运动等旨在强制全球贸易出口厂商改善劳动条件的机制,并不能起到替代政府监管而保障劳工权益。 台湾学者焦兴铠、朱柔若分别提交的《全球化下弱势劳动族群工作平等权之维护--兼论台湾之经验》和《解构台湾三大科学园区的就业市场特性与劳动处境--性别、族群与阶级》两篇文章,对内地深圳等着力引进海外人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劳动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价值。正如台湾学者所说,岛内近些年来努力推进各类公平就业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已基本对接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联盟)经济体这方面的制度体系;而通过对台湾三大科学园区就业市场的调研发现,高新技术产业会带来巨大的性别职业隔离、国籍等身份隔离限制,如果园区行政管理单位(政府)不能及早注意对这些隔离限制采取政策措施,会激发难以控制的白领劳工运动。 与台湾学者的研究方向和进展相比,收入此书的内地学者作品则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或就简单的劳动社会学理论概念、或文化理论、或孤立个例展开意义不大的过繁阐释,或停留于农民工基本权益、福利保障等问题的调研归纳,学术意义及政策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在笔者看来,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即便与台湾地区相比,中国内地劳工权益保护的政策制度体系已经到了相当滞后的地步--与之同时,由于这方面问题在内地高度敏感,屡屡与社会稳定和谐捆绑,大大拖累了内地相关学科学者的研究进展,他们在学科视野、理论应用与创新等方面,大大弱于台湾同行。
|
前一篇: 美国:建筑行业雇主参与自愿保护可自愿申请
后一篇: 车载物滚落伤人交强险应予赔偿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