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资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涵盖了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根本途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思想认识还存在偏差,“要达标”的目的还不够明确,指导思想还不够统一。“被达标”多于“要达标”,监管部门“任务”完成了,企业脸上“有光”了,而企业及职工群众依然朦朦胧胧,这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在一些地区标准化达标建设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中介包办。监管部门将达标标准交给安全评价公司,由评价公司派人进企业对照标准逐条逐项打分,评价结束后企业付钱;监管部门按照评价公司考核结论发给等级证书。这种操作形式有人美其名曰:“廉政运作”。看似规范,因为评价公司是按标准办事;看似廉政,因为监管部门不直接收费。其实,这种做法严格地说是推卸责任,做表面文章。企业安全现状谁最清楚?唯有监管人员心中最明白。让评价公司去做,只能是照本宣科,依瓢画葫芦,企业最后是花钱买了“一张纸”。二是监管部门包办。为了排名次、赶进度,监管部门对三级达标企业放松考评要求,凡是接受过省、市级相关部门考核评比的,如安全文化建设先进、诚信企业、纳税先进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等等,一律视为三级达标单位。如此达标,对企业和企业职工又有何意义? 企业标准化达标建设,前提是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度,建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安全生产机制;重点是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为企业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企业效益与安全双赢;关键是确保安全无事故,让安全产生的效益反哺于企业职工群众,使其切实感受到标准化建设带来的“实惠”。
已同步至 EHS最新资讯的微博
|
前一篇: 冬天快来了,尘肺农民工怎么熬
后一篇: 制度是环保事业的坚强保障
1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1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