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S资讯:雅安地震,很多人在为灾区焦虑的同时,也忍不住担心:如果自己和家人遇到此类情况,应该怎么办?因为有了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我们能够更便捷地找到防灾避险的知识,找到不少专家的说法。但不容忽视的是,网上的防灾避险知识以及专家的说法很不一致,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出现了安全知识 “打架”的现象。公众都有这样的感觉——安全“知识”在打架,而且越打越厉害;媒体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专家说法”,而专家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该信谁。 比如,网上有关于“地震活命三角区”的内容,科普网站对此进行“辟谣”,称这一救生法不可信,甚至可能在命悬一线时延误逃生机会。不仅仅是地震,其实每次发生引人关注的安全事故后,都会引发同样的大辩论,如发生火灾时到底应该是“藏”还是“逃”?车辆落水后应该是“砸”还是“撬”?总是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通公众在这些“科普大战”中收获寥寥,甚至是越来越无所适从。 观点可以多元,认识可以不同,但对于防灾避险这一类安全知识,越多共识,便越少困惑。如果一些本不该有争议的知识一直都在“打架”,公众显然无法做出科学和理性的判断。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丰富的时代,不加选择地胡乱传播信息,反倒可能导致社会混乱。那么,如何提升国民的安全素养,如何避免安全知识“打架”呢?除了公民个体层面的知识学习,国家和政府也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安全知识发布平台。(EHS中国) 建议相关政府建立一个专门的安全知识传播平台,在综合比较各专家的说法后,把比较适用、相对合理的安全知识发布在平台上,免费向全国各界群众开放,同时,也可以考虑,将各种防灾避险知识印刷成书,免费向群众发放,做到一家一套,以此来提高全体国民的安全知识和素养,毕竟,群众防灾避险能力的提高,相对于事后国家的积极救援,效果要好的多。
已同步至 EHS最新资讯的微博
|
前一篇: 环境污染责任险就是钱的事?
后一篇: PX项目为什么到处碰壁?
1
路过 |
2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