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应急部和省应急厅的部署要求,全省各级应急部门全力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作。从10月16日开始,利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接入重大危险源企业1329家、重大危险源4300处,其中新接入三、四级重大危险源企业1243家,完善接入一、二级重大危险源企业443家,顺利完成系统建设任务,实现全省重大危险源企业在线监测预警全覆盖。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多次听取省应急厅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要求省应急厅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省财政厅、省大数据局等有关部门从资金拨付、立项审批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省应急厅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集中力量,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各市、县(区、市)积极开展工作,相关企业大力支持配合,有力保证了系统建设顺利完成。
(一)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动部署。各市把系统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工作专班,严密组织、精心安排。制订方案,通过视频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部署。济南、青岛、东营等市先后3次召开工作推进会,菏泽市召集区县和重点企业,先后召开6次工作推进交流会,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强化调度督促,压实工作责任。各市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建立日调度、周通报制度,派出督导组赴县(区、市)和企业一线现场调研,推动项目加快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将日调度的情况直接通报给各企业主要负责人;烟台莱阳市强化督导力度,每日早晚各调度一次,并及时通报;济宁金乡县每周召开一次推进会议,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持续推动项目建设。三是列入年度考核,实行驻厂包保督导。各市均将系统建设纳入年度考核。东营市对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县区,年度安全生产考核“一票否决”。济南、烟台、日照、枣庄等市县两级派出专职人员包保企业,济南章丘区安排专人驻厂,加大督导力度;聊城市茌平区组织部门领导带头包保企业,实时跟进督促。
(二)多措并举,狠抓落实,保障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各市积极开展调研摸底,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实行“一企一策”。青岛、东营、泰安、聊城等市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对重点区县、乡镇街道分片施策;淄博、滨州等市按照工艺、设备设施、DCS选型等划分企业类型,分类推进,东营利津县分解任务到乡镇街道,协同发力。临沂莒南县、沂水县充分调动乡镇(街道)、开发区积极性,明确属地专人对接,确保完善一家接入一家。二是精心组织,先行先试。淄博、烟台、滨州、临沂等市根据各自实际,分区域、分行业确定试点企业先行先试,总结样板经验,发挥“头雁效应”,解决难点重点、以点带面。威海市分批次组织企业开展现场观摩。烟台市督促企业投入改造资金2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建设任务。三是优化服务,强化保障。各市组织安工院技术人员采取现场和远程视频等方式,对辖区内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及时答疑解惑、解决难题。淄博、东营、潍坊、济宁等市协调大企业派出技术人员以强带弱;滨州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企业预警系统准备信息文档》,服务企业接入改造;淄博高青县聘请技术人员,指导企业对照接入条件先行自查自改;济宁邹城市建立专家组巡回“问诊”制度。
(三)聚焦重点,疏通堵点,发力攻坚寻求突破。针对企业接入条件改造慢、技术力量不足等难点堵点。一是抽调人员,上门服务。系统建设期间,各市共抽调应急部门工作人员500余人、相关技术人员200余人,深入重点企业面对面帮服。青岛市对问题企业进行“个别辅导”;聊城市组织部门、安工院和企业技术人员三方联合办公,列出名单,逐企上门服务;泰安市成立“突击队”,啃下“硬骨头”;威海环翠区坚持问题导向,实地服务、解决企业系统接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二是采取措施,动真碰硬。对进度滞后的企业,各市采取挂牌、约谈、通报、执法检查、列入重点关注名单、否决评先树优资格等措施强力推进。潍坊、泰安、枣庄等市将行政许可、行政执法、日常检查相结合,倒逼企业加快接入条件改造。泰安、日照、德州等市组织应急部门和企业召开约谈推进会,与企业主要负责人签订承诺书,推动改造实施;滨州沾化区制定“三步推进法”,派出5个执法小组,分片包干,推动建设提速。三是完善接入方式,提高建设效率。各市积极协调化工园区、港区、重点监控点等重大危险源企业聚集区,对接完善现有信息化监管系统,提高建设效率。潍坊、滨州、菏泽等市针对园区企业“软接入”问题,积极协调技术支撑单位和属地管理部门,解决系统兼容和接入问题。东营、临沂等市率先将危化品道路运输全过程信息监管系统中的装卸区感知数据接入系统。
(四)集中人力,加班加点,全力做好技术支撑。青岛安工院作为承建单位,组织技术力量,积极响应各市需求,全力配合项目实施。工程建设期间,共定制安装网关1021台、更换维修一期网关设备24台、升级调试364台。抽调85名的技术人员组成16个指导小组分赴16个地市,根据各市的建设任务和进度,动态调配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网关安装调试、数据接入等工作。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内,核对企业基础数据10万余条、完善接入条件4000余项、接入储存设施15036个、感知数据83421项、可燃有毒气体泄漏报警数据55838条、视频信息8718路、装卸区企业581家。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工院技术人员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全天候服务,保证了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五)边建边用,注重实效,充分发挥系统作用。各市统筹推进系统建设和运行,建立机制、明确专人,对系统在线、感知数据上传、视频上传、承诺公告等存在问题的企业,及时反馈解决,实现闭环管理。充分发挥系统作用,实行24小时监测监控值守,已累计监测报警9万余次,发布预警推送、警示通报、预警报告等风险预警信息2千余条,及时提醒部门和企业处置风险隐患,实现超前预测、主动预警、综合防治。烟台市利用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开展2次精准执法;东营、潍坊等市统一将系统纳入市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多部门协同。日照市通过系统助力监管,防范化解1处重大风险,查处1起非法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系统运行和功能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全省新接入的企业多、数据量大,接入数据不准、数据导入错漏、接入企业离线等问题时有发生。二是全厂可燃有毒气体泄漏监测报警、装卸区感知数据上传等本期新增的建设任务,还存在数据误传误报、展示不清晰等方面问题,部分企业装卸区数据尚未接入。另外,部分功能模块和手机APP未开发完成。
(二)信息化监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存在模糊认识不愿用。部分监管人员信息化意识不强,沉浸于过去传统的监管模式中不能自拔,思维方式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只注重建不注重用。二是知识储备不足不会用。对系统功能研究不深入、不细致,大而化之、浮于表面,不能充分发挥系统作用,出现“本领恐慌”。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持续扩展系统应用。一是进一步查漏补缺,对企业在线、感知数据上传、视频上传、承诺公告等进行全面梳理,及时查明问题和原因,采取措施整改,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持续排查、完善企业装卸区感知数据。二是继续拓展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根据要求,完成安全风险研判和承诺公告、风险预警模型、智能分析、装卸区数据展现和预警、手机APP等系统模块开发。
(二)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坚持系统运行和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系统监测预警作用,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健全系统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系统运行调度、反馈、考核、通报等制度,将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做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三)牢固树立信息化监管意识。全省各级应急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以信息化推动安全监管现代化。要加强学习,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善于运用系统,及时发现倾向性、系统性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措施,助力监管执法,提高工作效率。
下载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