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EHS中国 法规首页 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2015年修订)

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2015年修订)

收藏

下载法规

我要纠错

条款摘要

资料来自公开网络,仅提供网友学习讨论使用

原文版权归原版权人拥有

发文字号:唐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号

颁布部门:唐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效力:地方性法规

应用分类:事故与应急类

颁布日期:2015-03-30生效日期:2015-05-01

  《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修订)》已经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3月26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2015年3月30日

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修订)

  (2014年10月29日唐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5年3月26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2014年10月29日唐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5年3月26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2015年3月30日唐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号公告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辖区内防震减灾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发展和改革、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科技、卫生等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共同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视经济发展情况逐年调整。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震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地震宏观测报、地震灾情速报和地震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宣传网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专职或者兼职防震减灾助理员。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基层单位应当建立防震减灾联络员队伍。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本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阻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和引导有关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科技成果运用,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经费投入,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临震预测方案,健全和完善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和地震前兆信息传递网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加强预测,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地震监测台网规划需要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投资建设具备综合地震监测台站的地震监测台网,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全市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交换地震、地质、水文、气象、地理信息等方面的监测、观测信息,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第十二条 大中型水电站、水库、港口、矿山、油田、石油化工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

  特大桥梁、蓄能电站、核电站、高速铁路和新建的超限高层建筑物、构筑物,应当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运行及日常管理由建设单位或者经营管理单位承担。

  鼓励充分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

  第十三条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将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有关技术方案报送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地震监测信息应当及时报送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并接受其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已纳入本市地震监测台网的台站、监测点正式运行后,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运行;因搬迁或者撤销等原因确需中止或者终止运行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和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设置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

  第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

  建设国家和省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不能增建的,应当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和试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日常管理由原地震监测设施管理单位承担。

  新建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一年以后,原地震监测设施方能撤销。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将其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不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七条 单位或者个人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可能对地震监测环境造成影响的爆破、钻井、采掘、抽水、堆放磁性物质、架设高压输电线等活动,应当事先征求所在地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后,要及时向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登记、调查、核实。

  第十九条 新闻媒体报道与地震预报有关的信息,应当以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为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预报意见,不得制造、传播地震谣言。对扰乱社会秩序的地震谣言、误传,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迅速采取措施予以澄清。

  第三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二十条 地震灾害预防坚持工程性预防措施和非工程性预防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支持、推广建筑工程应用钢结构、隔震、消能减震技术进行设计、施工和维护、使用。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应当符合防震减灾规划的要求。

  建设工程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

  第二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监督。

  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级别由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级标准确定。县(市、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现场监督。

  第二十三条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重大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病菌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四) 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两侧各四公里范围内工程;

  (五)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河北省地方标准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或者区域以及其他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建设工程;

  (六)市人民政府认为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

  第二十四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评定合格后,市、县(市、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结果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第二十五条 不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建设工程,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地方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二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按照国家或者省有关规定不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医院、商场、地震避难场馆、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七条 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

  新建、改建、扩建的居民小区应当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标识、标志。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成本。

  新建、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当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等要求设计施工。

  第二十八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对抗震设计的质量标准和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

  图纸审查单位对施工图的审查结果承担责任。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和检测、检验机构应当对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结果承担责任。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对施工质量承担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严格施工质量监督,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工程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规章、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勘察合同进行勘察工作,并对提供的建筑场地抗震类别结论的正确性负责。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对未确定或者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有关主管部门在进行施工图纸审查和竣工验收时,应当征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意见。

  第三十条 已建成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三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公共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对农村民房建设抗震设防的规划和指导,逐步提高抗震能力。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作为村镇规划编制的内容。

  第三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工作。高速铁路、城市轻轨、地铁、枢纽变电站、输油输气设施、核设施等建设工程和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设置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

  第四章 地震应急救援

  第三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和完善地震应急指挥场所、抗震救灾现场应急指挥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三十四条 下列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一)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

  (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三)交通、通信、铁路、水利、电力、供水、供气、输油等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

  (四)广播电视、金融、保密、档案、文物等特殊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

  (五)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医院、商场、体育场、公共娱乐场所、车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

  (六)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和储备单位;

  (七)大型厂矿、企业;

  (八)其他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单位。

  第三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同时报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报上一级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交通、通信、铁路、水利、电力、供水、供气、输油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医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站、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和储存单位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二)预防和预警运行机制;

  (三)处置程序;

  (四)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

  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第三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的储备保障制度,加强重要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的监管、储备、更新和使用训练,完善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保证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生活必需品、应急救援装备的有效供给。

  鼓励家庭以及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医院、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常备地震应急包,应急包内必备维持生命的食物、饮水、药品及简单的生活和求救必需品。

  第三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以现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基础,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应急救援队伍组成人员办理人身保险,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和技能演练,提高救助能力。

  第三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按照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临震应急反应准备工作。

  临震应急反应措施包括:

  (一)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信等媒介向社会迅速发布震情预报信息;

  (二)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三)组织有关部门对交通、通信、水利、电力、供水、供气、输油等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四)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五)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和避险技能宣传;

  (六)采取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条 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分级分类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第四十一条 地震灾害发生后,市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统一、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动态信息。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依照应急预案所定职责开展工作。

  第四十二条 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市、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根据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一)迅速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

  (二)迅速组织实施紧急医疗救护,协调伤员转移、接收与救治;

  (三)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应急救援的通信工作;

  (四)确保道路畅通,必要时进行交通管制;

  (五)迅速组织力量抢修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供气、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

  (六)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或者利用本区域内展馆、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室内外场地及设施设置临时避难场所,设置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简易住所和临时住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确保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

  (七)根据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的设施、场地、交通工具、物资和装备;组织有关企业紧急生产、调运应急救灾所需的物资和装备;

  (八)迅速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防范地震可能引发的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者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等次生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九)组织志愿者和灾区有救助能力的公民有序参加应急救援工作;

  (十)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发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信息;

  (十一)加强重要目标警戒和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十二)其他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

  第四十三条 公民参加合法的、有组织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所在单位应当保障其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其所属的志愿者组织应当为其志愿行为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明。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救援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地震灾区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救援队和医疗队开展紧急救援活动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四十四条 地震灾害发生后的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行。

  第五章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第四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指导、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四十六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公益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提供相应的宣传资料。

  每年的7月28日所在周为本市防震减灾活动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活动周期间集中开展应急避险演练、科普宣传等活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做好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应当开展地震应急疏散、逃生自救、互救演练的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农村进行监督。提高公民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学校应当将防震减灾教育作为安全教育重点纳入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计划、安全教材、授课教师、教学课时;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地震应急疏散、逃生自救、互救演练。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逃生自救、互救演练。

  企业、社区、农村也应当适时组织地震应急疏散、逃生自救、互救演练。

  第四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教育基地、地震遗址、遗迹日常维护、运行资金纳入本级年度防震减灾工作预算。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创建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利用各类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村和社区科普活动站(室)、地震观测台站、地震遗迹、遗址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照《河北省防震减灾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一)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

  (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

  (三)破坏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的;

  (四)侵占、损毁、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保护标志、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标志及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所标识、标志的。

  第五十条 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逾期不超过三日且没有造成不良影响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超过三日或者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地震监测站点功能全部丧失或者地震观测环境不可恢复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新建、改建、扩建的居民小区未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所标识、标志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建设单位在开工建设前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逾期不超过三日且没有造成不良影响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工程投资总额在一千万以下的建设工程,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工程投资总额在一千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的建设工程,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工程投资总额在一亿元以上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停止施工,并按照下面标准予以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不将相关抗震设防要求提供给设计单位的,或者要求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降低抗震设防标准设计、施工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工程勘察单位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成果资料的,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造成危害的,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设计单位不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的,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施工单位不按照抗震设防设计标准和设计文件施工,降低抗震施工质量的,处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

  (五)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抗震施工质量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建设、设计、审查、勘察、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单位后,被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及本条例中有关管理规定,造成工程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准予批准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批准决定的;

  (三)发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严重失实或者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有违法行为,不及时依法查处的;

  (四)在办理抗震设防要求或者实施监督检查时,索取、收受他人财务或者为个人和单位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五)未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城市和社会发展规划,不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城市建设不符合防震减灾规划,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

  (六)虚报、瞒报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不按照规定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或者不依法履行地震的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救援、灾后过渡性安置与恢复重建等职责,造成后果的;

  (八)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的;

  (九)侵占、截留、挪用救灾资金、物资的;

  (十)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按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关于《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修订)》的说明

  —— 2015年3月24日在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秦少清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做关于《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修订)》(以下简称《条例》)的说明。

  一、修订立法的必要性

  唐山市处于张渤、华北平原两大地震活动断裂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过7.8级强烈地震,至今余震不断,防震减灾任务非常艰巨,国家于1994年把我市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自2011年3月1日起实施以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三大体系的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某些领域的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原《条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制度设计等方面问题和缺陷,需要予以修改和完善;二是2014年国家将我市确定为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试点,在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救援、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以及完善地方立法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对原《条例》予以补充;三是与2013年7月1日施行的《河北省防震减灾条例》比较,原《条例》在体例和规范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应作相应修改和衔接。

  为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强化社会各界的防震减灾意识,及时对《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十分必要。

  二、《条例》的修订依据和主要内容

  《条例》修订的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北省防震减灾条例》。《条例》共计7章55条,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在遵循上位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本着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可操作性的要求,相对原《条例》做了四十余处修改。现就重点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名称和结构调整。在名称上,为与《河北省防震减灾条例》相衔接,突出服务淡化管理,《条例》将原名称“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改为“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在结构上,将原《条例》中散见于各章的有关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规定予以整合并补充完善,增设为第五章;在章节和条款设置上,由原《条例》的六章五十条调整充实为七章五十五条。

  (二)关于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为国家强制性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和推广国家新兴抗震科技项目的应用,吸纳《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同时为合理消化钢铁产能,唐山作为钢铁大市应当鼓励和推广使用抗震性能较好的钢体结构,增加一款作为《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鼓励、支持、推广建筑工程应用钢结构、隔震、消能减震技术进行设计、施工和维护、使用。”

  (三)关于对建设工程勘察行为的规范。建设工程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确定场地类别,勘察结果对建设工程设计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确定抗震设防标准的基础。为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在第二十八条增设第七款,对工程勘察单位的相关行为予以规范。

  (四)关于法律责任的补充。原《条例》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抗震设防要求的执行等方面,对相关违法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在实施执法过程中发现,对一些妨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的行为缺乏制裁手段,影响了实施效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条例》对违反防震减灾标志标识管理规范、抗干扰设施或者地震监测设施建设要求、抗震设防要求以及建设工程勘察规定等行为,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对法律责任的补充,进一步增强了管理规范的强制性,有利于提升我市的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

  以上说明,请与《条例》一并审查。

  相关文章唐山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批准《唐山市地方立法条例(修订)》的 决定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批准《唐山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的 决 定唐山市地方立法条例唐山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草案)唐山市2018年立法计划唐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唐山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四部地方性…人大概览领导之窗进入


主任:郭彦洪副主任张艳春 高瑞华毕开艾 和春军魏文忠 常庆久秘书长:王宝兴人大简介常委会简介机构设置常委会委员更多点击排行0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02唐山市邮政条例03(FZ02)唐山市人民代表大…04(FZ04-009-修9)唐山市集…05(FZ02-014)唐山市农民承…06光明街道人大办开展经济建…07(FZ03-004-修4)唐山市村…08(FZ05-016)唐山市奖励和…09(FZ07-001-修1、12)唐山…10(FZ01-003-修3)唐山市计…友情链接全国人大 请选择 中国人大网河北人大网河北法制网民主法治网 各地人大 请选择石家庄市人大网 区县人大 请选择曹妃甸区人大迁安市人大网 一府两院 请选择中央人民政府河北省政府网唐山市政府网 

唐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13-2017 All Rights Resverved冀ICP备05029092号冀公网安备13020302000645号

同地区相关
唐山市消防车通道管理规定
唐山市节约用水若干规定
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通知
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灾防控工作的通告
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唐山市能耗指标收储使用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行政裁量权基准》的通知
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唐山市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唐山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唐山市2023年度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知
同专业相关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的通知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冬春季节和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告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的通告
杭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认真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安全生产工作意见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等16件市政府规章部分条款的决定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
同行业相关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布深圳市2024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更新版)的通知
河北省燃气经营许可实施办法
辽宁省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条例(2019年修订)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单位的许可与监督办法
天津市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管理规定(2022年修订)
贵阳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试行)(2022年修订)
无锡市物价局关于明确市区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标准的通知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挂牌督办办法》的通知